亞洲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(qū)。近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發(fā)布《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》和《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亞洲與世界》報告,并預測,2022年亞洲經濟增速將達到4.8%,雖比去年有所放緩,但仍將高于世界經濟平均增速。
去年,亞洲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(fā)生背景下率先實現了復蘇。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,今年亞洲經濟將表現如何?
增速或將有所放緩
報告認為,去年,亞洲在全球疫情發(fā)生背景下率先實現了復蘇,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。按購買力平價標準計算,去年亞洲經濟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至47.4%。
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、區(qū)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去年全球需求出現報復性和恢復性增長,而且在各國的刺激政策支持下,需求的增長也超出預期,從而拉動經濟成長。而今年全球經濟報復性需求增長已經過去。同時,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性、通脹壓力居高不下、俄烏沖突等都給今年全球經濟增長蒙上了陰影。近期,主要國際經濟機構紛紛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。因此,在這樣的背景下,今年亞洲經濟增長速度也或將慢于去年。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上周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。其中,亞洲經濟預計增長4.9%,比1月份預測值低0.5個百分點,增速低于去年的6.5%。
“由于亞洲經濟的成長性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,特別是亞洲有中國、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,所以亞洲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重要的動力源泉。今年,亞洲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,亞洲經濟增速將繼續(xù)領先于全球其他地區(qū)。”張建平說。
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和發(fā)展中國家,中國成為疫情發(fā)生期間世界經濟復蘇以及亞洲經濟一體化的中堅力量。去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.1%,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。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仍然高于預期,同比增長4.8%,開局總體平穩(wěn)。從宏觀經濟數據上看,中國經濟韌性十足、長期趨勢向好的態(tài)勢未變。
RCEP為區(qū)域注入增長新動能
展望2022年,報告指出,多重因素將影響亞洲經濟增長,其中包括疫情發(fā)展態(tài)勢、俄烏沖突下的地緣政治局勢、美歐貨幣政策調整節(jié)奏與力度、部分國家債務問題、關鍵初級產品供應和部分國家政府換屆等。
對于促進亞洲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,張建平分析表示,首先,亞洲有中國、東盟和印度三大重要市場,其市場需求增速高于發(fā)達經濟體,經濟增長的動力比較充足。第二,投資需求的拉動作用依然比較強勁,特別體現為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和工業(yè)化進程的推進。中國處于工業(yè)化中后期的發(fā)展階段,印度、東盟國家的工業(yè)化進程也正在推進,對產業(yè)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旺盛,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。第三,亞洲擁有全球著名的東亞生產網絡體系,亞洲國家受益于全球化發(fā)展,出口導向型經濟占比較高,瞄向全球市場、發(fā)揮勞動力比較優(yōu)勢,所以出口的拉動作用也比較強。
“此外,區(qū)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(RCEP)構筑了全球最大的一體化市場,貿易創(chuàng)造效應、投資增加效應和就業(yè)增長效應正在使區(qū)域內部的供應鏈的銜接更加緊密,各個經濟體的互補性優(yōu)勢得到發(fā)揮,為亞洲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能,也能夠為亞太和全球的經濟增長作出新的增量貢獻。”張建平說。
IMF亞太部副主任克里希納·斯里尼瓦桑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雖然近年來逆全球化抬頭,但是RCEP的生效體現出亞洲內部加強融合、推動經濟一體化的意愿。他認為,RCEP有潛力促進貿易、投資和增長,其成功實施將有助于強化區(qū)域供應鏈,推動區(qū)域經濟一體化。
不過也要看到一些不利因素。張建平說,在全球供應鏈本身受到疫情沖擊和影響的情況下,一些國家推行“脫鉤”“斷鏈”會對整個亞洲經濟的成長帶來負面沖擊和影響。另外,亞洲國家自身在經濟發(fā)展過程中也面臨技術進步的制約和中高端人才的制約。
“總體上講,對亞洲經濟而言機遇大于挑戰(zhàn)。只要亞洲國家能夠團結合作,齊心協力,支持經濟全球化發(fā)展,支持亞洲經濟一體化發(fā)展,支持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,相信亞洲經濟體都能夠從中受益。特別是中國正在積極推動高質量共建‘一帶一路’、推動提高RCEP整體實施水平,將為亞洲其他國家創(chuàng)造更多共同發(fā)展的機遇,實現共贏。”張建平說。(本報記者 李寧)